【詩意的開始】第四講|港台詩的小傳統:從瘂弦、也斯,還有……
#廖偉棠 老師的現代詩課最後一講,請到了詩人、學者楊佳嫻老師與談,長期讀詩、寫詩、治詩的兩人,以自身的「小傳統」出發,為讀者們揭示了港台現代詩史的發展面貌。
廖偉棠老師自言受瘂弦啟發甚大,瘂弦詩中的民謠音樂性與自嘲式的戲謔性,在同代人的大歷史中構畫出了別有異趣的個人傳統,一如其詩「我等或將不致太輝煌亦未可知」(〈如歌的行板〉)。
楊佳嫻老師則以零雨的詩為例,她笑道,零雨很喜歡寫火車,這首〈捷運(2014)——致W〉或許也可以看作是火車的系列作。全詩時空混亂的詩境,戲劇化的安排,將參加遊行的至小個人,與課本中的至大歷史敘事結合,「小傳統」卓然峭立。
而說起香港詩人也斯,廖偉棠老師用(與自身、與城市的命運)「相濡以沫、噓寒問暖」形容。也斯拒絕將香港視為標本化的地域,香港即是生活、即是命運;既庶民如此,應民主如斯。
因此在〈非典時期的情詩〉中也斯寫道:「其實都在同一條船上,何必∕盡在咒罵鄰座的人?」經歷了「從滑坡的地方開始學習忍耐∕在隔離的病床上思念彼此」,最後問道:「經過了這一段炎夏的夢魘∕你我可會對彼此更加仁慈?」在疫情嚴峻的此刻,讀來更覺震動。
講座後,前幾講延續的討論熱度不歇。幾位讀者趁著最後的機會寶刀出鞘,詢問:「請問兩位對 XXX的評價如何?」、「對於目前流行的『甜美』詩風,兩位有何看法?」、「現代詩的『大傳統』會不會影響文學獎評審?」題題請君入甕。
兩位老師一一接招拆架,而終不離其「小念頭」: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現代詩小傳統。若這傳統沒法教人滿意,那麼,不妨從現在開始,自己創造。